媒体之声

媒体之声

    大众日报:科技创新:山东高校的社会担当

    日期:2011-07-30来源:大众日报 浏览量:

        王桂利 孙进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需要。山东自1991年全面启动产学研合作以来,高校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全省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省高校与企业及地方政府共建科研生产联合体382个,其中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个、中试基地等300多个、科研教学基地27个。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中80%以上都至少与一家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企一校或一企多校的合作局面。产学研合作创新已成为我省推进自主创新的理念、平台和品牌,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


        产学研走过二十个春秋,由星火到燎原,如今已上升为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
      
      起初产学研合作的雏形,通常是某位教授悄悄地把自己成果拿到企业进行中试。科研人员检验、完善了科技成果,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以此达到双赢的结果。
      
      之所以“悄悄地”进行,是因为那时的产学研合作仅仅是星星之火。那么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产学研合作已成燎原之势。省教育厅和我省各高校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特别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区域重点带动战略,以及新时期重要的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从自身的技术资源优势出发,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与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如今,产学研结合已成为高校的办学理念。他们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眼睛向内,首先从自身出发进行了改革和调整,探索建立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省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健全完善多项政策措施,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为产学研结合提供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对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项目给予持续支持,对获得重大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给予奖励。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对在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中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重点倾斜。各高校纷纷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山东科技大学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方面向产学研工作突出的人员倾斜,极大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十一五”期间,该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842项,计划与合同经费8.8亿元,列省属高校前列,约有70%的教师参与了科研工作。
      
      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各高校调整和新增了部分专业,以更加贴近现实的需要。2010年,我省增设和调整学科专业174个,向教育部申请增设和调整本科专业123个。全省高校新增10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7个工程硕士领域。各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并充分考虑生产需求开设的一批新型专业学科成为亮点,比如青岛科技大学新增设的物联网工程专业、青岛大学新增设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山东建筑大学的建筑设施智能技术等等,都站在了时代发展的前沿,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求环环相扣。
      
      围绕国家和我省产业发展目标,各高校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地合作平台的构建,为我省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成为产学研结合的纽带。据介绍,目前依托我省高校已建设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在产学研理念的引导下,一批青年学者、专家教授奔向了经济建设主战场。山东大学制定了专门的政策与办法,动员专家学者走向企业、走向生产一线,推动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真正从源头上解决科研与实际的脱节问题。2001以来,该校先后有万名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投身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舞台,承担了6000多项地方或企业科技攻关课题,争取横向经费9亿多元。山东理工大学有百名教授受聘担任企业科技顾问,15名处级干部担任区县挂职科技副县(区、局)长,与企业联合申报各类研究机构50余个,先后与淄博、德州、滨州等地方政府签订科技全面合作协议,有计划地组织教授、博士到企业服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年来,该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签订科技合同1000余项,涉及合同金额超过2亿元。
      
        共建研发中心,参与科技园区建设……产学研联盟成为校企、校地共赢平台
      
      产学研合作,是实现企业、学校双赢,乃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共赢的举措。
      德州福洋生物淀粉有限公司是一家年产值7亿元的生物淀粉高科技民营企业,而在五年前,它只是一个生产玉米淀粉的小厂。五年间巨大的转变来源于其与山东轻工业学院的一次合作。2007年公司与山东轻工业学院达成合作,企业为学院注入科研经费100万元,借助学校的研究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研发工作。企业当年即收回全部的前期投入,并完成了企业从传统的粮食加工业向生物高科技领域进军的第一步。在2010年,双方又签下了进一步的合作协议,企业向学院实验室投资300万元,而学院通过自身的研究将向企业提供进一步的技术支持。山东轻工业学院与福洋生物的合作不仅使企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而且学院通过企业的经费支持也有了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青岛科技大学的校企合作之路则特色鲜明,学校大力鼓励科研机构创办学科型公司,进行科研成果的资助孵化、中试与推广。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利用其研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密炼机上辅机系统”创办的青岛软控高新技术公司。公司成立后,学校与公司建立了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联合承担科研任务。该公司在7年的发展过程中,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50%,经过改制已成为青岛首家上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也是山东省属高校第一家由校办企业成长起来的上市公司。2009年青岛科技大学与青岛软控联合组建国家轮胎工艺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青岛科技大学、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形成战略合作,签署中国橡胶谷共建协议,预计将聚集各类与橡胶化工相关的企业上千家。
      
        山东大学与海信集团、潍柴动力等企业联合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重大课题。其中,他们研发的“秸秆气化项目”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累计减排二氧化碳22万余吨。米兰·(MILAN)官方网站,参与成立国家氟材料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东省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两个国家级、4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青岛大学通过校企平台建设在功能纤维领域别具一格。山东建筑大学从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出发,通过校企合作在太阳能、浅层地热在建筑中的应用、服务机器人、建筑物整体平移等方面占据国际或国内领先地位。山东科技大学与众多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13个联合研发机构,积极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山东农业大学从自身掌握的核心技术出发,通过校企合作在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成果显著,其与金正大公司合作开展的控释肥系列产品的开发推广获经济效益65亿元,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山东农业大学还与合作企业共同主导制定了“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禽白血病诊断技术规程》等,填补了国内空白。
      
        地合作层面,高校与地方政府互动,合作共建项目遍地开花。山东大学与济南市政府共建了高性能计算中心、与济宁市政府共建了“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与淄博高新区管委会合作共建了“山大生物制药研究院”等10余个研发平台。青岛大学与青岛市科技局联合举办了青岛大学首届校企产学研对接会,推动了其科技成果转化,此外,青岛大学还立足于旅游专业的特色与青岛市旅游局、安丘市旅游局等单位合作,大大推动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烟台大学立足烟台本地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并以由北大、清华共同直接援建为契机,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积极融入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科研经费增加,创新团队涌现……产学研合作“反哺”教育,山东高等教育活力迸发
      
      之所以说双赢、共赢,是因为产学研合作反过来又能“反哺”教育,向学校提供科研经费支持,带动教学改革,提高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
      
        山东建筑大学与力诺集团的亲密接触很能说明问题。双方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研合作三方面进行了合作。山东建筑大学在建筑学专业下专门设立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方向,培养相关专业人才,而力诺集团则为之提供实践机会及就业岗位。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不仅使企业能够得到适应性更强的人才,而学生的就业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科研方面,双方合作完成多项技术开发,力诺集团累计提供科研经费近200万元,不但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也为学校科研提供了资金支持。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为高校提供的科研经费可以在传统的纵向科研经费来源外,为高校提供科研经费的有益补充,从而大大提升高校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高校的科研能力;而通过校企合作、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水平的提高,对于高校学科建设的增强又大有裨益,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数据显示,2010年山东高校科技活动经费303385.6万元,比2009年增长了30.49%。而当年的科技活动经费中政府资金占59.76%,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即横向课题经费101133.7万元,占到了33.34%,成为除政府部门外高校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在一些学校中,横向科研合作经费真正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烟台大学2010年科研到账经费达3004.2万元,同比增长700余万元,其中,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项目经费就达1500万。2011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2000万元。据山东轻工业学院院长陈嘉川介绍,该校每年来自企业的科研经费已有4000多万元,占到了学院全部科研经费的80%。青岛科技大学2010年1.08亿元的科技活动经费中,与企业合作的研发经费达到8200万元,占总数的82%,由科技成果转化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其股权市值学校占到10亿元以上。
      
        产学研合作,既是科技创新平台,又是锤炼科研团队的大舞台。在校企、校地合作过程中,山东科技大学已基本形成了以院士和知名教授领衔、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教育部“煤矿深部矿压与突水动力灾害机理与防治”科技创新团队,以及石油地质研究、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研究、矿井建设研究、机器人与智能技术研究、金属材料表面工程研究、煤矿安全开采研究、矿井水防治研究、软件集成技术与服务计算机研究、先进设计与制造研究和运输与提升研究等10余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活跃在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一线。其中煤矿安全开采研究团队,自组建之日起始终坚持“科研带动教学、科研服务生产、教学指导科研”的理念,先后在省内外建立了6个科研工作站与1个全面示范基地,承担各级各类项目千余项,计划与合同经费2亿元,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统计,2010年,全省高校有科技人员40864人;承担科技项目15806项,其中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5643项,产学研项目占总项目数的35.7%;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324项,与企业签订技术转让合同287项;申请专利3193项,授权专利1409项。
      
        为配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省教育厅和我省各高校将以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为总抓手,着力推进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工程、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与产学研合作推进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产学研合作必将迎来一个创新发展的春天。



    媒体链接:科技创新:山东高校的社会担当